1982年,從甘肅煤炭工業學校畢業后分配到當時的窯街礦務局三礦實習的李宏賢,第一次走進井下 , 就與煤礦結下了不解之情。李宏賢愛學習 , 在煤巷掘進隊實習時 ,深得該隊技術隊長的賞識 , 經常讓他學著編制施工方案 , 逐漸掌握生產知識。恰巧就
在這個時候 , 該隊的掛線工回家探親 , 隊上無人掛線 , 技術隊長決定讓李宏賢暫時代理掛線工作。李宏賢摸索掛線的技巧 , 把平面幾何、立體幾何的知識與實際工作結合起來 , 僅用一個星期就掌握了掛線技術。三礦生產科測量組組長看在眼里 , 主動問李宏賢想不想到測量組來工作。當時李宏賢不假思索地說想來。實習還沒有結束 , 他就被調到了生產科測量組。
1997 年 5 月 , 李宏賢從生產科測量組調到了地質組。面對新的工作崗位 , 他又要從頭學習。他從現場收集地質資料學起 , 虛心向專業工程技術人員學習。1998 年 3 月 , 窯街礦務局二礦與三礦合并了。兩礦合并后首先要進行連測 , 然后才能進行其他工程設計施工。1998 年底 , 他又被調回測量組。李宏賢率領 5 個同行搞起了兩井連測工作,從誤差預計到儀器調試 , 他都親自完成。2000 年初 , 他帶領的連測小組出色地完成了兩井連測導線 8000 米的任務 , 并先后完成了兩井合并后的采掘工程平面圖、井上下對照圖、主要巷道平面圖繪制工作 , 至此兩井才算徹底實現技術上的合并。
剛剛結束兩井連測工作的李宏賢還沒來得及輕松一下 , 皮帶斜井又面臨著“三下”采煤問題。改制后的窯街煤電集團領導對此非常重視 , 決定立項與北京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究“三下”采煤問題。自 2004 年 9 月至 2006 年底 , 李宏賢負責地表移動規律研究的現場觀測技術管理工作。從建立觀測站到后來的周期觀測 , 他都和同事一起完成。他的科長是與他同年畢業的校友 , 也是他的好友 , 看到他工作這樣辛苦 , 便好心勸他 :“你就不能讓下面的人去干 ?”他淡淡一笑 , 他知道 , 巖移觀測工作在窯街煤電集團是個空白 , 沒有成功的經驗可循 , 只有按照有關技術規定嚴格操作 , 才能得出真實有效的技術數據。一旦誤差超限 , 將不能為北京的專家提供有效數據 , 有可能導致研究的失敗。所以他必須現場把關 , 把各類問題解決在現場。
工作之余 , 李宏賢加班加點編寫煤礦測量內業計算的相關程序。從 BASIC 語言到卡西歐計算器的專用編程語言 , 都是他的學習對象。他利用卡西歐袖珍計算器的編程技巧,結合掌握的編程知識,為現場驗算和內業成果計算設計程序 , 使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 同時也提高了內業成果的精度。
2002 年 9 月 , 李宏賢與窯街煤電集團機關生產部門的工程技術人員,攜帶著多年巖移觀測綜合成果,去北京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匯報。專家告訴他,他們的綜合成果有個參數出現了計算錯誤。他經過冷靜分析后認為 , 是專家提供的數學模型錯了 ,他婉轉地告訴專家 , 專家對他的意見很重視。會后 , 專家認真翻閱了自己的數學模型 ,結果發現 , 果然是自己搞錯了。為什么當時他能確認是專家錯了呢 ? 因為李宏賢認真分析了專家提供的數學模型 , 并且用程序計算和手工計算兩種方法進行了驗算。
2006 年 1 月 , 李宏賢被任命為窯街煤電集團三礦副總工程師。他肩上的擔子更重了 , 比以前更忙了 , 但他勤奮好學的作風沒有變。為了實現地測圖件的資源共享 , 他率先在地測工程人員中推廣應用 AutoCAD 制圖技術。從 2008 年開始 , 三礦率先在集團二級單位實現地測圖件數字化 , 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 實現了地測技術圖件的精細化管理 , 真正實現了地測技術基礎資料的資源共享。
(作者 :趙才文 窯街煤電集團有限公司三礦 黨委工作部 宣傳干事)